□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近日,首个由中国企业自主投标、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型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首列车辆在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下线,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世界最高端地铁车辆技术的自主产业化。
就在7年前,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还没有拿到国家城轨车辆制造的市场准入证,城轨产业基地还没有建设。
今天,一个累计订单超过100亿元规模、年生产能力达300辆的城轨产业已经在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崛起。
立足高端引进一流技术
城轨车辆制造涉及金属材料、机电、机械加工、化工、线材等产业,对发展区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0世纪末,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的电力机车产业实现连续30年持续稳定增长。1998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开始了进军城轨产业的探索。
按照“立足高端,引进世界一流城轨车辆制造技术”这一思路,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与国际轨道交通设备的强者——西门子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在引进世界城轨车辆最先进的西门子A型宽体高档地铁车辆制造技术的同时,打造了一支受训于欧洲、掌握世界最先进城轨车辆制造技术的员工队伍,建成了符合欧洲标准的我国第一家拥有大型除尘、除湿设备,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的、全套进口设备的城轨产业基地。
2002年和2003年,当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城轨产业基地还在建设中的时候,就拿到了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地铁明珠二期、广州地铁3号线城轨车辆的制造大单。
2004年12月18日,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成功制造出了企业历史上的第一列城轨车辆,世界最先进的A型地铁车辆从这里开往上海。
打造城轨自主创新平台
“十五”末期,随着国家制定城轨车辆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公司利用与西门子开展技术合作所积累的经验,投入近亿元人民币,组建自主研发团队机构,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集中力量开展了A型地铁车辆的系统集成研究。至2007年初,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以满足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为目标的时速80公里等级A型地铁车辆自主设计平台初步成型。
掌握了一定的系统集成技术,必须寻求一个项目实践的突破口,这样企业才能在创新中成长壮大。沿着这个思路,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紧紧抓住了上海地铁102号列车升级改造的机遇。
公司将掌握的集成创新技术运用于102号列车升级改造中,成功将这列90年代进口的直流传动A型地铁列车改造为交流传动列车,开创了国内企业改造进口地铁列车的先河。通过项目实施,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进一步提升了A型地铁车辆的系统集成能力,为后续实施自主化城轨项目打下了基础。
有实力,在市场上才有主动权。2007年6月9日,首个由国内企业自主投标、批量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车辆项目——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车辆10亿元采购合同花落株洲电力机车公司。
走出自主创新的第一步,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一年的订单就是前5年技术合作时的两倍!
为高端技术的自主产业化发力
2006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等目标。此后发展改革委明确要求,尽快实现A型车的国产化,并将A型地铁列车国产化研发列为这份意见确定的16个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之一。
自2007年6月以来,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抓住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车辆项目的契机,产、学、研共同推进民族产业进步,为高端技术的自主产业化而发力。
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在研制中,先后邀请有关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并多次派员赴深圳地铁现场调研为设计提供依据,还邀请地铁专家来企业参与技术设计、产品质量评定,共同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地铁项目。
依托深圳项目,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以此建立并完善了自主的营销、研发团队,以及自我的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体系,从而避免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尴尬。《中国质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