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版的北京令世界充满希望
各国媒体记者亲身感受新北京新奥运
□ 新华社记者 夏文辉
“在北京,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穿着专门服装的志愿者,脸上带着微笑。他们无处不在,有求必应……这里的一切给人的感觉是:工作非常周密,非常严谨。”法国《费加罗报》一名记者这样谈到对北京奥运会的感受。
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乔治·韦切伊。他在报道中说,“本来打算写写北京糟糕的空气”,但“理由不足”。他飞抵北京,在机场遇到了志愿者赵梦晨,得到悉心照顾。这个小伙子细心、自信,感染了韦切伊。他的稿件这样写道:“这一经历使我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小时简直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
这些日子,世界各地记者来到北京,他们穿梭于赛场内外,奔波在大街小巷,挖掘各种细节,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千姿百态。他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发现真正的北京。法新社记者吉尔桑德·朗堡走入一个社区按摩室,体验盲人按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态。记者以白描式的笔触,通过细节刻画了两位勤勉、善良的中国残疾人。他们自食其力,开朗乐观,活得有精神,于平淡之间,感染了外国记者。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黄安伟住进了一座四合院。这位美籍华人用心观察周围的志愿者、邻居的“奥运心态”,对比自己小时候收看奥运比赛和今天人们看奥运的异同,得出了一些切身感受:今天的中国人更开放了,他们愿意向世界展示自我,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样,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
英国的保罗·凯尔索说,他的最深印象是:北京准备充分,人们充满自信。海关人员、志愿者、公交司机和保安人员高效有素,奥运村堪称完美,交通便捷,整个城市装点得分外漂亮,洋溢着奥运氛围。凯尔索说:“北京奥运会也许会像大多数盛大的晚宴那样,难免出点小问题,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微笑。”
来自英国诺丁汉的游客迪·肯德尔在北京四处游览,观看比赛,加入到欢乐的人群当中。他说:“在这里很自在,很愉快。北京人热情欢迎我们。他们在欢庆,也希望我们加入。”中国民众是奥运快乐的重要部分。美国男篮选手科比说:“球场气氛一直在沸腾,感染着我们尽情发挥。”俄罗斯女子3000米障碍赛选手萨米托娃夺得金牌后说:“北京一切都很棒,观众又这么热情,这就是我打破世界纪录的原因。”法国《费加罗报》的评论文章说:“中国人懂得享受奥运的真正激情,北京美妙的气氛让人沉醉。”
8月16日,路透社的一则奥运报道颇有些抒情色彩:“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一早在一片阳光明媚中苏醒……天高云淡的北京让很多欧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区晴朗宜人的天气,有关北京空气质量的争论烟消云散。”
10日,中美男篮上演大战。加拿大记者米罗·瑟内蒂格钻进一个小百货店,观察北京人的反应。小店内,一些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屏幕上闪烁的画面。101比70,中国队输了。瑟内蒂格注意到,面对失利,赛场上的姚明很平和。在小店买冰镇啤酒的一位女士说:“美国队非常强大。但是,我们的运动员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挺好的。”瑟内蒂格通过观察,没有发现外界担心的所谓中国人“狂热的民族情绪”。
德国专栏作家拉尔克·汉内曼说,大多数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他们不仅为本国运动员欢呼,也为他国运动员获胜鼓掌加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心胸狭窄。
西班牙《先锋报》记者拉斐尔·波奇说,北京变了,让人耳目一新,深层次的变化更值得关注。这个新型社会充满生机和信心,发展日新月异,文明在国家生活中举足轻重。
体验、发现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美国著名评论家查普曼认为,那些总爱挑刺的人需要抛弃陈旧的心态,“全景”地看待中国。报道北京奥运会的英国记者布伦丹·奥尼尔批评一些西方人透过“偏见多棱镜”挑剔中国。他说,北京奥运会精彩纷呈,令世人难以忘怀,为历史留下一笔丰富遗产。
英国人安迪·布尔说:“我们脑海中残留的印象已经过时,这是21世纪版的北京,给人信心,令世界充满希望。”《中国质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