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美国《福布斯》杂志最近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品牌争取全球金牌》的文章,较为客观地对中国本土品牌借北京奥运这块跳板迈向世界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文章认为,包括联想、李宁等在内的中国本土品牌正将北京奥运会当做走出国门的催化剂,他们正在向13亿中国人之外的53亿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有些还是第一次进入全球观众的眼帘。
其实,把北京奥运会当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跳板,中国的许多品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并已经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了。由于有两个邻国———日本和韩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各自成就了一批至今仍风光无限的世界级品牌这样的先例,以这些品牌为参考,中国品牌自然会比国外媒体对奥运商机的理解更为深刻直观。他们知道,早已成为经济学术语的“奥运经济”,不仅仅只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更是一种“品牌经济”,只要运作好,并借助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量,一批品牌必将脱颖而出。
人们看到,联想作为中国首家“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通过北京奥运举办前的3年品牌营销,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上升了15个百分点,美誉度上升了19个百分点,在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同样大幅提升;作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之一,同时也作为奥运史上第一个白色家电赞助商,海尔不仅把其生产的31个大类6万多件产品放进了北京奥运会37个奥运比赛场馆,而且还巧妙对接北京奥运会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推出“一个世界一个家”、“2008 我们是奥运的主人”等奥运主题营销计划,赢得了市场广泛好评,其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拥有“中国的形象使者”美誉的青岛啤酒,此次借助与北京奥运口号具有极高关联度的“激情成就梦想”等“激情系列”品牌营销策略,获得了超越预期的国际性影响。今年初,青岛啤酒再度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且在“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等4个单项排名中,均居首位。
当然,借助奥运跳板实现向世界市场的跨越,中国品牌仅凭奥运营销这种宣传手段,显然还不足以获得起跳的支撑力量,质量功夫必须做足、做实才行。这一点,我们的中国品牌都认识到了,也扎扎实实地做到了。这从获得北京奥运会牛奶制品赞助商资格的内蒙古伊利集团身上得到了显明的体现。据悉,在质量管控方面,伊利在行业内至今还保持着3个纪录:起步最早,时间最长,投入力量最大。而且伊利还是行业内第一个提出产品100%安全和100%健康目标的企业。为了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伊利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管理下,伊利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坚持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检测标准进行原奶检验,并且,在严格控制生产全程的同时,对供应链中包括奶农、牧场、奶站、供应商、加工厂、经销商、服务商在内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安全。
事实上,所有与奥运结缘的中国企业,都像伊利一样经历了一次从质量保证、企业管理、核心创新方面进行升级的“小型工业革命”,而这样的“革命”恰恰是中国企业从结缘奥运这一历史机遇中获得的最大裨益。不过,结缘奥运,绝对不是提升品牌形象的唯一路径,企业也绝对不会因为和奥运携手而一蹴而就跻身国际一流的行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即通过奥运真正打造出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企业产品层面,必须把它们做到位,并且还要做得出众、长久。
北京奥运已经为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一块坚实有力的跳板,而我们的企业也已经坚实有力地踏上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跳,一定可以演绎中国跳水队健儿们的完美身姿,为中国品牌争取一枚全球金牌。《中国质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