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李 丽 汪 涌 王集旻 巩琳萌 江福梅 华表的影像流淌在徐徐展开的巨大卷轴上,“飞鸟”和“鲸鱼”自在翱翔“鸟巢”上空,人类在冉冉升起的蔚蓝色星球上漫步,闪烁的星空变幻成通体晶莹的“鸟巢”,……视觉和感官上的震撼,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让难题低头 开幕式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说:震撼来自创新方案和高新技术的大量结合。北京采用了历届奥运会最复杂的技术系统,采用了大量世界尖端的新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非凡的光影效果为本届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演出的LED(发光二极管)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创历届之最。无数颗LED将体育场打造成数字时代的多媒体空间。虽然整个开幕式时间很长,但蓄电瓶等科技攻关技术,解决了LED的能源难题。 开场的画轴打开在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巨大平台,构成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上面铺了4万4千颗LED。LE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高科技的LED地面经过反复测试,完全经得住演员踩踏、水浸等考验。 升入空中的“梦幻五环”,也是由4万5千颗LED在一张大网上描绘而成。连演员身上的演出服也缀满了一颗颗LED,随着演员阵形变化,让星空降临人间、“鸟巢”幻影重现…… 在地面系统上,雅典的创意是用一个大水池移植了“爱琴海”,而北京则用地下舞台浮出“画轴”,徐徐展开中华五千年历史。 演出核心的中心舞台,是一个直径20米的升降台,藏在体育场中央的巨大“地坑”中,“地坑”顶端的盖板可以平移。 卷轴和“地球”都是从这个“地坑”升起,其中卷轴预先放置在盖板内,而直径达18米的“地球”又如何藏身呢?原来,这个“地球”是先压缩在地下的,也就是说,球体结构必须是柔性的。而用升降台升起球体之后,演员需要在球体的立面上表演,因此升起后又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才能保障演出安全和效果。感谢高科技的铝合金感光材料,让“地球”能屈能伸。 “地球”的创意十分新颖,也是最能表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亮点。“地球”上装有九个轨道,58名演员用威亚拉着,像失重般进行倒立行走及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这项技术是国内首次使用,国外也不多见。 深深的“大脚印” 不可不提的是焰火表演。象征奥运会一步步走向北京的29个大脚印,从“鸟巢”内壁飞泻而下的“星星瀑布”……北京奥运会焰火技术上获得了不少突破。 焰火实施方案采用的是“膛压发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能够通过控制膛内压力和发射高度,同时发射几十发弹丸,在同一高度起爆,还可调整形成不同造型。其平面造型如“大脚印”、“笑脸”等十分成功,是本次焰火发射的主力军。 由于焰火表演发射点分布在许多地方,如何保证时间上的紧密配合?这就要用到科技部立项支持的空气发射技术。该项技术利用高压空气和芯片焰火弹,在芯片设定的时间起爆,使理论上的时间误差仅有几毫秒。 由科技部立项支持的还有一项焰火项目“微烟烟花”。专家们通过对焰火的配方进行调整,改变了传统使用的原料,大大减少了焰火燃放后的烟尘污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管将燃放4万余发焰火,但所造成的烟尘污染却为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少的一届。 “活字印刷”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舞台上凸现的巨大“活字”并不是由机械操控的,而是由上千名演员表现的。技术人员在他们的“演出套”上设计了各种节点,提示里面的演员能找到坐标,找到队形,提高了节目的准确性。 这是首次在大型文化活动中使用技术监控系统。所有演员都靠识别码来控制,把所有的流程都通过计算机控制。同时又实施了先进的通讯系统,为1.8万个演员配备了耳麦。 “飞鸟”、“鲸鱼”从哪里来?以前开幕式上使用幻灯投影技术,而本次则使用万相多媒体装备。在“鸟巢”顶部营造出上千平方米的“碗边”屏幕,显现出“鲸鱼”自在游动的清晰画面,很好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NBA的篮球场上经常使用此装备,但一般只用8台左右。这次开幕式使用了120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还有许多创新的技术方案。例如,3000多组演出用灯是空前的,比雅典奥运会多2/3,但费用却仅相当于雅典的2/3。使用的光纤传输系统品质好、更保险。 于建平说,技术上的关键问题是要求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么多技术设备,要求环环相扣,任何故障都必须及时解决,难度极大。而他们直到今年6月才进入到鸟巢内安装、调试设备,全部磨合时间只有两个月,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开幕式总共用了几十项高新技术,涉及多个领域,航天材料也运用到开幕式上,其中画轴中使用的纸就是新开发出来的“蜂窝材料”。 地面升降舞台、多媒体、地面LED系统、指挥系统、通讯系统……多种装置都采用了高新技术。除通讯系统是引进技术外,其他核心技术全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吹风“吹”出神韵 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院院长周凤广8日接受采访时透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工程设计中使用了大量载人航天技术,从而保证了上千套设备和数万个零部件正常工作,各项表演万无一失。 从上空俯瞰,主火炬的外形像是一个音符。这个看似简洁的符号,工程实现起来却难乎其难。 2007年10月,主火炬开始设计。作为火炬塔项目的负责人、总装设计院专家郑志荣心里也犯嘀咕:这样形状的一支火炬,能否稳稳地站在“鸟巢”顶部? 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借鉴神舟飞船的验证方法,将主火炬请进大型风洞,做一做“吹风”试验。 2007年底,第一支1∶20的主火炬模型由于燃气管道部分太小,无法表现受风情况下的气流变化,试验失败。紧接着,第二支1∶15的主火炬模型又造了出来。火炬塔团队对模型的各种姿态进行风载荷试验,站立、平躺、侧身……结果显示,主火炬的结构设计是安全可行的。 除结构验证外,主火炬的驱动系统设计,也使用了相关的航天技术。 为了确保精确定位,主火炬驱动控制系统采用智能化设计。在火炬塔运行的几个关键部位,专门布设监测仪器,实时反映设备运行状态。根据反馈信息,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设备运行方向、速度。直径3米多、行程11米多的主火炬,运行控制误差还不到2毫米,精确度达到万分之二。 双备份和黑匣子 周凤广说:“开闭幕式的技术保障,是一项与航天发射同样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表演中使用的设备近800台套,零部件数万个,任何设备一旦出了问题,能等你修好再演吗?绝不可能。” 开幕式上空设备的控制台,是总装设计总院研发的第四代控制台“神舟4000”,曾成功保障过航天发射任务。 此外,其他演出设备和系统,也借鉴航天发射的经验,大范围采用冗余设计。如核心控制器、操作系统、网络传输系统等,全部实行“双备份”。当一个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备份系统可以无延时切换。 总装设计院的专家们还为开幕式的控制系统装上了类似神舟飞船上的“黑匣子”,用于快速诊断故障和记录历史数据,能够帮助技术保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故障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海外媒体盛赞开幕 海外媒体纷纷进行显著报道,盛赞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并祝福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英国媒体 英国路透社报道说,复兴的中国在伴随着烟花表演的壮丽仪式中拉开北京奥运会的序幕。开幕式上,鼓声震天,灯光摇曳,上万名表演者涌入“鸟巢”进行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豪华演出,展示了希望全球和谐的愿景,这与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相一致。 英国《卫报》网站上即时刊登了“鸟巢”上方焰火通明的照片,并对开幕式进行了报道。该报记者还在体育博客中说:“这(开幕式)比《狮子王》还要精彩!” 英国《独立报》网站在《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报道中说:“2008名鼓手擂出的鼓声如同滚雷,是开幕式的完美倒计时方式,它展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美国媒体 美国《纽约时报》在其网络版报道说,“一个狂欢的中国,一个决心成为现代强国的古老民族,终于在星期五的晚上迎来了奥林匹克时刻……” 美国《世界日报》刊发了题为《盛世之盛事:美哉,伟哉,北京奥运!》的社论,指出北京奥运会在倒计时中终于顺利开幕,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人类文明在东方的再现,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再次崛起。 日本媒体 日本共同社发表文章称,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参与国家和地区以及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一届奥运会,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强大的威信,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报纸的晚版,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消息。《每日新闻》刊登一篇题为《共同的梦想》的文章说,当晚的“鸟巢”成了红色的海洋和欢乐的海洋,看到的除了笑脸,还是笑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加拿大媒体 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刊登头条新闻《耀眼炫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开幕式的精彩安排赞赏有加。报道说,炫目耀眼的烟火、上万名演员豪华精致的表演,五千年历史被浓缩在50分钟的演出中,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出都“令人印象深刻”。 韩国媒体 韩国联合通讯社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如同一场视觉上的“满汉全席”。文章说,虽然不能用口舌来品尝,但开幕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视觉上的艺术享受,中国的灿烂历史和悠久文明在开幕式上打动了所有的人。 韩国《韩民族报》报道说,北京天安门广场装扮一新,来自中国各地的人们会聚到天安门广场,沉浸在奥运的欢乐气氛之中,写有“爱中国”的T恤衫和中国国旗特别畅销。中国的新一代看到了中国更加绚丽的未来,奥运会使得他们更加自信。 韩国《中央日报》头版以《中国百年梦圆》为题,介绍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大规模和中国人对奥运的百年梦想。《朝鲜日报》头版以《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为题,介绍了奥运会的盛大规模。文章说,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大国的中国,将通过这次奥运会展现文化和体育实力。 澳大利亚媒体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本报网站上说,“今天晚上8点,北京赢得了完美的十分。”报道说,世界从未观看到如此盛大的开幕式,鼓手的表演令人震惊,气氛像触电一样,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