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
哪座城市将成创意之都
□ 本报记者 张晓航
仅仅在4年前,当你提到“创意产业”这4个字时,很少有人知道你在说什么。即使是创意产业的先锋们,也大多没有明确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定位于创意产业。然而1993年就来到中国,一直研究中国当代艺术,长期向海外报道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信息的凯伦·史密斯女士当时就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的创意产业一旦启动,将会在这条大道上迅猛奔跑。果然,4年后的今天,创意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
这几年,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纷纷提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国内一批重要中心城市均制订出了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预期指标,包括创意产业在城市GDP中所占有的增加值、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与增长率、创意产业基地与园区的数量等等,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意欲成为创意之都。因此可以预见,从2005年率先在上海启动的中国城市的创意产业元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将快速进入到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获得实质性发展的一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在中国众多城市中,谁将成为中国的创意之都?这不仅仅是关乎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具体实践的重要战略课题。
北京:首都优势无人敌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中显示,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89.5万人,创造增加值812亿元,占全市增加值的10.3%,同比增长15.9%;资产总额达6161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收入3614.8亿元,同比增长29.4%。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发展。1~5月,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502.9亿元,增长22.1%,文化艺术、软件网络、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行业增势强劲。
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2007年11月的第二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博览会,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部委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显示出首都的独特竞争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聚集发展效应日益凸显,顺义绿色国际港、北京798、怀柔电影基地、宋庄艺术集聚区等等不断增扩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表现出北京在文化软实力战略上的快速反应。
上海:先行地位不可撼
2004年下半年,上海市经委看到了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寻找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创意产业方面的经验,结合上海特色,组织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自2005年上海首届创意产业活动周在洋浦区新建的海上海主会场举办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地位已不可撼动。从2005年最早的一批18个创意产业园到2007年末分4批成立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了3000多家企业入住。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674亿元,同比增长22.8%,占全市GDP的6.5%。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已有成员单位200余个,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本身就是集聚世界各国创意高峰的会展。依据上海市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目标,就是和伦敦、纽约、东京并肩站一起,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
集群化是上海创意产业的一大特点。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海派文化、现代文化、弄堂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上海拥有大量老洋房、老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体现了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通过改造,这些老厂房注入了新的产业元素,老建筑里集聚了新的机制和新的增量,老厂房成了创意产业基地。由于外部环境宽松、可塑性强,企业运营成本低,产业集聚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住的能力。
深圳:扶植培育力度大
深圳市在2004年便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同时给予了文化创意产业一系列的“慷慨”扶持:出台《关于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每年拨出专项资金3亿元扶持文化产业,对创意产业进行贷款贴息、奖励措施;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每年举办“创意十二月”活动,集思广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等,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 引导深圳企业从“深圳制造”走向“深圳创造”。
深圳的设计市场培育发展得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深圳制造业、广告业、传媒业特别是印刷业的发展,深圳的平面设计在全国可谓独领风骚,最鼎盛时曾拥有全国平面设计80%左右的力量。在过去十几年,深圳的设计师几乎获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大奖。深圳的设计师可以很方便地与香港同行交流,更便捷地了解全球资讯。
2004年11月,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如今,这个展会已成为深圳创意业的一大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上个月刚刚结束的第4届文博会,参观总人数达240.13万人次,专业观众34.27万人次,其中境外专业观众5.23万人次,总成交额635.66亿元,显示出这座年轻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态势。《中国质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