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从中国出口的宠物食品、药品、牙膏等多种产品被不少国家和地区采取限制措施,到全球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召回中国玩具的事件,这些都为“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 正是这一年,一场被政府高层人士形容为“特殊战役”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在全国范围拉开。在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中,“100%”在专项整治目标中反复出现,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态度。 2008年,为进一步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监管体系和监管网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再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开展新一轮的专项整治活动。 “这无疑再次传递了国家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体现了质监工作的重要性。”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介绍说,他们在今年接到国家质检总局的通知后,再次把专项整治工作列为区县局“一把手工程”,并迅速按照“回头看过去专项整治行动成功经验和做法,找差距求发展”的思路,对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等第一批整治的5大类重点产品开始了行之有效的整治行动。 截至6月中旬,重庆质监已为5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775家中的141家建立了质量档案(导入总局企业质量档案系统企业数),璧山、涪陵、荣昌、开县、云阳、巫山、忠县等区县质监局已完成质量档案建档工作;备案企业标准46个,完成复审34个,璧山、大渡口、大足、合川、江津、万盛区局已完成标准复审;5类产品中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29家,属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7家,均已获证。 重庆市政府副市长谢小军(左二)在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左三)、副局长何清泉(右)的陪同下,到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调研,并要求准确把握重庆产业特色,全力打造西部检测高地。张碧全 摄 运筹帷幄:确保各司其职 为做好此次专项整治工作,重庆市质监局分别针对5大类重点产品召开了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在大会上,张宗清强调,整治工作要在全市范围内,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清查,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拉网式检查,不留死角。对5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新获证产品全部进行抽查,对已获证产品加大抽查频次。登记备案全覆盖,对进出口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 同时,重庆市质监局对此次整治行动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奖惩措施。质量监督处负责组织好新获证企业的抽检工作;质量管理处负责抓好建立健全质量档案,生产许可工作,协调总局完善档案录入软件系统;标准化处负责抓好标准备案和复审工作;认评处负责抓好强制性认证的后续管理工作;财务处负责经费保障;法规处负责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宣教处负责新闻报道;各区县局负责确保辖区4个100%的完成,将整治工作列为年度考核“一票否决项”之一,对完成情况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到位,目标未完成的单位,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按照市局部署,万州区质监局组织了相关科队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了本次列入第一批专项整治的重点产品中的5大类企业在该区的底数。“摸查的结果,使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对未来工作的推进做到了心中有数。”万州区质监局局长龙远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应该说,万州区质监局的做法,代表了重庆市质监系统在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中的态度,从细节出发,做好摸底调查,让推进工作运筹帷幄。 重拳出击:做到有的放矢 在做到心中有底之后,重庆质监开始在“治”字上做文章,以重拳出击的态势加大了对5大类不符规范产品的处罚力度。 “打铁先要自身硬。”为提升执法能力,在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5月20日,重庆市质监局召开了服装等产品行政执法现场指导培训会,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重庆市纤维织品检验所的有关专家到场进行指导。 重庆市质监局还要求该市40个区县充分行使现场检查权、查阅复制权、查封扣押权等监管职权,坚决扣押违法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坚决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场所。 重庆质监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和帮扶。 廖佳 摄 “狠抓大案要案,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坚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除恶务尽;对假冒伪劣严重的重点地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地毯式的打击查处。”在谈到今年对第一批5大类产品的专项整治的态度时,重庆市质监局副局长何清泉这样说道。 逐一抽查,实现“全覆盖”。今年以来,特别是专项整治以来,在对新获证企业实施监督抽查的基础上,重庆市质监局组织该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市纤维织品检验所等检测机构对5类重点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无仿真饰品生产企业,玩具生产企业只有4家,尚未抽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质量公告。同时,将5类重点产品专项执法检查纳入该局“民生质监”系列行动中,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目前立案查处44件,查获货值71.55万元。 北碚区质监局局长杨华称,自从对第一批5大类产品的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以来,他们对辖区内的14家企业开展了执法检查,其中对存在问题的12家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帮助企业提高质量。 据涪陵区质监局局长彭世高介绍,他们对辖区的4家家具企业,分别进行了2~3次巡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使用无证产品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木材、人造板、胶粘剂、木器涂料等原辅材料组织生产的违法行为。 “今年,我们查处了一家甲醛超标的家具产品,涉及货值金额7万余元,按照规定,不仅没收了该批不合格产品,并实施了处罚。”据江津区质监局局长白克昆介绍,他们已对辖区内的10家家具企业进行了全面抽检,目前正在对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整改。 短短3个月时间,重庆质监的重拳出击态度,已经得到了各行业正规企业的认同。作为重庆市家具行业的名牌产品代表,朗萨家私董事长吴应荣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如此大的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了产业整体发展,提升了各个质量优秀产品的形象,我们企业举双手赞成。” 服务至上:把工作推向纵深 “做好‘管’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扶’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行业的自律。”自今年3月启动新一轮的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张宗清局长多次对各区县质监局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对各区县局“如何‘扶’企业”,重庆市质监局作了明确部署:一是指导帮助质量保障能力差的企业改善环境、更新设备、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鼓励引导大企业帮助小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利用争创中国名牌、重庆名牌等措施,扶持好产品、好企业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实力;三是深入扶优扶强,完善名优企业联系制度,扶持一批质量过硬的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开展宣贯动员,实现边整治边提高。针对重庆的服装、家具、玩具、油漆涂料企业规模总体较小,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欠缺等实际问题,重庆市质监局分别召开了专项整治宣贯动员会,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增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该市61家服装企业、133家家具企业、41家油漆涂料企业分别参加了相应宣贯会议,了解自己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清楚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质监部门为企业做精做优做了一件大好事”,重庆段氏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段远红表示,他们将以实际行动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配合质监部门开展好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有的企业还主动邀请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或重庆市纤维织品检验所的技术专家赴企业现场,讲解有关标准和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控制点,形成“政企互动”的有利局面。 各区县质监局针对整治工作中的难点,也真抓实干,稳步推进。今年4月中旬,丰都县质监局专门组织3个“送法下乡”小分队,深入到该县三合、高家、双龙等镇(乡),向生产加工家具、服装的业主宣传专项整治的相关要求。 今年,大足县质监局在企业备案标准复审过程中,发现该县备案企业标准达21个,在重庆市质监局的支持下,组织相关专家进驻大足开展了集中复审,实现了100%复审。 武隆县质监局在专项整治中继续执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始终靠前指挥,深入企业跟踪督办整改,确保专项整治中见实效。 在秀山,该县质监局对3家木制家具生产企业实行了科室定点联系、重点整治帮扶,从原材料购进到成品销售,进行了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和服务。 巫山县质监局更是采取了“特事特办”的直通式、“首次不处罚”的预警式、“手把手”的保姆式等服务方式,帮促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不断提高。 这些务实的做法,这样严谨的态度,甚至比督察、严打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也体现着重庆质监在专项整治中对企业的态度。 着眼长远:实现长效发展 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管机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推进各项工作的一种长远考虑。从去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到今年的部份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我们也注意到,上至国家质检总局,下至各省市质监局,都时刻贯彻着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的思路。 据了解,在新一轮的专项整治工作中,重庆市质监局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中,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一是建立许可审查、认证认可、监督抽查、执法检查、日常监管信息互通机制,提高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建立健全质量问题快速反应机制、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生产者质量自律机制。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许可、强制认证产品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索证索票、原辅料进厂台账、产品销售台帐、添加剂备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毒有害物质跟踪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追溯召回程序,完善应急应对机制。 在大足县,我们发现该县专门为五金产业申请设立的五金检测中心正在建设,为民刀具等企业正着力打造名牌。该县质监局局长陈伟这样说道:“通过去年的专项整治工作,我县五金产业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并已初步形成长效监管和良性发展机制,我们有信心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重庆市质监局开展家具质量在线调查 2008年重庆市质监局全面开展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家具是第一批整治的重点产品之一。整治工作重点为查处厂家使用无证的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木材、人造板、胶粘剂、木器涂料等原辅材料组织生产的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甲醛释放量、铅镉等可溶性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为引导消费者更加关注了解家具质量状况,增强家具质量安全意识,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理性的消费氛围,该局拟定了家具质量在线调查项目,请消费者登陆http://jzj.cq.gov.cn/进行在线填选。 在购买、使用家具(主要指木质家具)时,你最关注家具质量的哪些事项?(可多选,最多选5项) A:外观质量 B:安全性要求 C:甲醛、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D:实物的材质与样品(广告宣传)是否一致 E:使用寿命 F:是否易褪色(变色) G:是否有中国名牌、免检产品、重庆名牌等荣誉标志 H:是否有《家具产品使用说明书》 I:是否取得相关质量认证 J:生产企业规模 K:生产企业知名度 L:厂家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副区长代小红(左二)带领该区质监局等部门对辖区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现场督察。 “铁令”把关 “会诊”解难 ——重庆市质监局开展部分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推进工作片区督察 5月底,重庆市质监局将全市各区县分为万州、涪陵、主城、渝西等4个片区,连续组织开展了部分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推进工作督察。督察工作由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清泉,局长助理孔丽英,副巡视员余澄带队,市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各区县局一把手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汇报。在督察中,通过听、问、查、比等方式了解各区县局前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以此来督促专项整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三款铁令 在片区督察中,何清泉向各区县质监局传达了三项监管要求,用行业内的人士评价,这是市质监局推行的“三款铁令”,以此来督促专项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这三项监管要求分别是:一是实行一票否决。为保证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市局针对专项整治,纳入各区县局年终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项”之一,对没有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不但要按标准对单位和班子年度考核扣分,而且取消一切评先评优的资格。 二是实行倒计时。在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量化的基础上,对家具等5类重点产品质量档案建立、录入等工作,结合前阶段已有基础和各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具体完成时限,进行倒计时严格考核,逾期不能完成的通报批评,市局领导还将与区县局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 三是实行销号制。重庆市质监局质量监督处等相关处室整理下发了5类重点产品企业数据库和入网企业名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保证重点突出,顺利推进。同时,该局决定,每月对各区县的目标任务进行督察,对提前完成的区县实行“销号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区县进行重点督察,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四处会诊 针对前阶段部分区县在部分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推进工作中的具体情况,重庆市质监局质监处、质管处、法规处、宣教处负责人进行了“四处会诊”,在督查工作中逐一进行了明确和解决。各单位要开好“门诊”,加强学习,建好制度,狠抓落实,做好服务对象的技术咨询和帮扶指导;要及时“出诊”,不坐等企业来,要主动上门服务,深入企业做好宣传、引导、帮扶工作;要善解“急诊”,对于企业主动的、有特殊要求的,要急事急办,不能局限于规章、程序的束缚;要认真“问诊”,既要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要求,了解基层和服务对象,又要掌握上级要求,不懂的及时问请上级;要集中“会诊”,工作开展要集思广益,尤其是特殊问题要主动联系有关处室、兄弟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资源共享,合力推进。解放思想务求实效 去年的专项整治工作中,重庆质监的种种创新举措,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今年的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中,上至市局,下至各区县质监局,都力求不断创新,以此进一步提高专项整治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按照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的话说:“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让我们意识到创新才能促进发展,注重实效才是真,在专项整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这思路也是绝对适用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的专项整治工作中,展现出了很多的创新工作方式,如在核对企业底数时,市质监局与市工商局取得联系通过其企业注册登记管理系统获取了全市5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登记信息,并与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中的企业信息进行比对,汇总出重庆市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统计表,然后下发各区县局进行逐一核查,最终摸清5类重点产品企业底数775家。 又如,重庆市质监局针对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企业规模总体较小,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欠缺等实际问题,分别召开整治宣贯动员会,让企业清楚了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使之主动参与、配合专项整治工作,形成“政企互动”的有利局面。 有的区县局更是采取了“特事特办”的直通式、“首次不处罚”的预警式、“手把手”的保姆式等服务方式,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帮扶。 应该说,在解放思想的带动下,重庆质监局坚持创新,使我们不仅有信心看到在今年的专项整治工作中,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所有的指标,而且能够在未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要发展,就要有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勇气,加快发展的胆识,务求实效的决心。毕竟,改革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发展没有止境! (为 生) 《中国质量报》 |